|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高温天气即将来袭,本该在夏天“唱主角”的雪糕,却在销售旺季集体失声了。先是国产高端雪糕的代表“钟薛高”负面缠身,拖欠工资、股份冻结、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钟薛高目前已处于停产状态,总部研发区域空无一人,种种迹象都在显示,这家曾经的雪糕届“顶流”风光不再。
无独有偶,3月下旬,手握和路雪、梦龙等头部品牌的联合利华在官网宣布,为了节约成本,将剥离冰淇淋业务,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据其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冰淇淋总营收为79亿欧元,销量下滑了6%,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都在双双下降,冰淇淋业务已然沦为“拖后腿”的存在。
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传导到各大经销商头上,更是压力重重。目前市面上的冰品库存相较往年仍处于高位,有经销商表示,“2023年的库存还在等待消耗,市场需求不振,只能靠打折促销来尽快甩出去。”
新京报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困境。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超市时发现,不少门店所售冰品中,生产日期在2023年的“陈货”占比达到40%左右,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上新节奏,残酷的现实,比冻了一年的雪糕还冰冷。
从国际冰淇淋巨头,到国内的雪糕新贵、原材料供应商,再到街头的超市、冷饮批发店,整个雪糕/冰淇淋链条都在陷入大滑坡。
曾经一度,卖出高价的“雪糕刺客”们在消费者身后狠狠捅了一刀,而如今,回旋镖却扎到了自己身上。
或许,不是消费者不爱吃雪糕了,而是雪糕品牌们自己把路子走歪了。
01
雪糕的“黄金时代”
百花齐放物美价廉
吃雪糕的快乐,曾是专属于夏天的独家记忆。
对不少人来说,雪糕是贯穿从童年至成年的美妙滋味,也是从未缺席过的“陪伴”。蝉鸣声阵阵的酷暑天气,掀开白色冰柜门的那一瞬间,仿佛打开了多彩万花筒,一支支或乳香浓郁,或果香扑鼻的雪糕/冰棍织成有关“冰”的味觉记忆,一口下去凉爽又甜蜜。
而事实上,国产雪糕的发展史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上海光明诞生了第一款国产冰棍,这款冰棍有红豆、绿豆、盐水三种口味,售价4分钱人民币,一经推出便引发轰动,销量不断刷新纪录。
但由于那时候的存储运输技术不发达,光明只能在周边地区销售,其他雪糕厂趁此抓住机会,全国范围涌现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冷饮品牌:河北、海南、云南地区的消费者偏好东北大板;宁夏、江苏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百家得;上海人钟爱光明冷饮;广东人则热衷于五羊雪糕等。
从1951年到1980年,中国冷饮年产量从0发展到了8万吨,序幕就此拉开。进入90年代,由于电力和制冷学的广泛应用,冰淇淋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远见的雪糕品牌未雨绸缪布起了局。
1993年,伊利成立冷饮部,主要生产雪糕贵族“火炬”,满满的奶油,表面涂上一层巧克力,堪称那个年代孩子心中的梦幻王者;1996年,火炬雪糕成为亚特兰大奥运会指定冰淇淋产品,伊利一举成名,取代光明成为行业老大。
感受到压力的光明和伊利开启了“掰手腕”,两强相斗无暇他顾之际,意外出现了。原来负责伊利冰淇淋、雪糕两大产品线的牛根生决定创业,注册“蒙牛”品牌,每当伊利有新品推出,蒙牛便迅速跟进,制造出了无数“双胞胎”冰淇淋。
竞争逐渐白热化后,中国本土雪糕产业也迎来发展最快的几年,价格也都默契地不怎么涨,得益于此,普罗大众才能以低廉的价格将各种口味“一网打尽”。
就在中国雪糕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外资冰淇淋品牌诸如和路雪、雀巢、DQ等也在强势进入,其中可爱多与梦龙两款热门产品,正是和路雪集团麾下的明星品牌。
到2014年,中国雪糕冰淇淋市场规模超越美国,登顶全球首位。这于行业本是件好事,但本土雪糕品牌却发现,在2015年披露的冷饮行业数据中,哈根达斯竟然夺走了中国冰淇淋市场75%的利润,背后原因竟然是——卖的贵。
这个发现让国产雪糕忿忿不平,曾经坚持的“薄利多销”模式被衬托得段位太低,吃力不挣钱,上海光明甚至因为低价,一度临近破产的边缘。
或出于不甘,或出于转型需要,雪糕冰淇淋行业开始集体向高端转移。
02
“雪糕刺客”成常态
只有更贵没有最贵
2018年,国潮兴起,网红品牌“钟薛高”横空出世,成为搅动风云的一匹黑马。
钟薛高打出“新中式雪糕”的概念,瓦片造型设计、回字花纹等传统细节让人耳目一新。为了支撑高端定位,钟薛高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原材料上做起了“文章”,比如20年才结一次果的柠檬柚,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鲜牛奶、日本薮北的抹茶……加上秸秆做的雪糕棍迎合环保意识,果糖替代蔗糖迎合低糖理念,显得钟薛高走心又高级。
有了前期的铺垫,钟薛高随即斥巨资在各大平台打广告、找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带货、请佟丽娅等知名明星代言、在小红书上高频种草推广……钟薛高的营销之密集,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眼看时机成熟,当年双十一,钟薛高推出了售价高达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仅15个小时,20000支迅速售罄。此后,钟薛高更是势如破竹,战胜老牌巨头哈根达斯,登上当年冰品宝座,钟薛高因此被称为“雪糕界的爱马仕”。
尝到甜头后,钟薛高在高价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产品只有更贵,没有最贵。“梨花落”售价78元/盒,“芝玫龙荔”售价88元/盒,并且因为是限量发售,有黄牛甚至炒到了将近200元一盒。
钟薛高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内雪糕高端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的处境,也引来了一批蠢蠢欲动的“效仿者”,霎时间,各种“贵价雪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有的走跨界联名的路子,有的靠各种奇葩口味出奇制胜,有的通过造型吸引注意。以贩卖拍照道具为作用的文创雪糕,更是扰乱了正常雪糕的市场,贴牌代工的低乳脂雪糕,随便蹭个IP热点就能卖到动辄几十块的价格。
一番操作后,单价2元以下的雪糕基本绝迹,10元以上的雪糕反而成了“大流”。来自欧睿国际咨询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整体冷饮平均单价上涨了30%,这个增长速度堪称坐飞机。
商家涨价涨的理直气壮,但消费者们坐不住了。2022年,“雪糕刺客”成了网络流行语,钟薛高成为代表之一,创始人林盛曾经在采访中的一句“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更成了网友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7月,一段火烧钟薛高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视频中网友用打火机燃烧钟薛高的某款雪糕,结果雪糕非但没有很快融化,反而有冒烟现象,还有网友发现,钟薛高在32℃的室温下放置了1个小时也没有融化。
▲图/视频截图
尽管钟薛高声明雪糕中的卡拉胶添加含量符合标准,但仍然无法挽回消费者的信任,钟薛高销量暴跌,迎来命运转折点,裁员、欠薪、被强制执行等接踵而来。
钟薛高的崩塌,既是信号,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消费者不买账了,雪糕卖不动了。
“替代品”随处可见
雪糕行业急速降温
日渐理性的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高价网红品牌,整个行业坠入了一条下沉通道。
据马上赢的检测数据显示,在2023年5~9月的产品销售旺季,销售Top 20产品的价格带出现了明显下滑,6元以上的产品只有五分之一,而2022年的占比接近半数,高价产品在热销榜上的消退非常明显。
▲图/36氪
艾媒咨询在《2022-2023年中国冰淇淋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消费者对冰淇淋单价的接受度普遍在3~10元(不含10元),占比为70.9%,单价超过20元的冰淇淋可接受度极低。
一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本是发展壮大的必然,也是消费需求的体现,但各路品牌却把向高端转移,简单粗暴的等同于“高价格”。
要知道,雪糕本就属于低门槛的消费产品,无论再怎么附加,它的总体价值是固定的,一味地摞高价格,只会越发接近压死消费者的最后一毛。
以钟薛高为例,钟薛高引以为豪的原料,曾多次陷入虚假宣传的漩涡中。说好的吐鲁番特级红提,实际为散装一级;特别甄选的日本薮北茶,实则是混装茶叶;钟薛高销售的一款轻牛乳冰激凌产品,网页上宣称“不加一滴水”,配料表中却明确含有饮用水成分。
就连各种噱头满天飞的“创新”,也经不起推敲。钟薛高联名泸州老窖的“断片PLUS雪糕”仅增加了酒的浓度;联名小仙炖的“燕窝流心雪糕”则让年轻人开启了“吃燕窝雪糕养生”的作死模式。
顶不住压力的钟薛高,也曾在去年推出平价产品线“Sa’Saa”,定价3.5元/支,还套上了AI概念,内部代号“钟薛不高”。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人心尽失的钟薛高,没能等来预想中的大卖。
更何况,如今满大街都是雪糕的替代品,雪糕行业正在面临更多的“竞争者”。随处可见的现制茶饮、拓店迅猛的连锁咖啡、刨冰酸奶等街头美食……虽然这些产品的品类与雪糕/冰淇淋不同,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无多大的差别,随便选一个都能满足“凉爽解暑”的需求。
尤其是在2023年,新茶饮行业的大规模降价,咖啡行业的9.9元商战,更是让原本属于雪糕/冰淇淋的需求被花样“分食”。消费者喜爱雪糕冰淇淋,但雪糕冰淇淋并非无可取代,也不是必需品。
消费意愿的改变,带来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厉害。从2023年10月开始,不少便利店开始拒绝5元以上的产品,叮咚买菜已与一些高价冷饮品牌中止合作,盒马则推出了自有冰品品牌,售价改善了很多。
而在社区超市、小卖部里,商家也都在谨慎进货, 3~8元的“平民款”比例加大,“虚高”已久的雪糕冰淇淋市场,正在回归正常轨迹。
每年夏天的到来,都是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大洗牌”,有人高调入局,有人黯然退局。不管雪糕的花样如何演变,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始终是“物美价廉”,比起无休止的套路,消费者更愿意相信——“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第一食品资讯《天气越热、生意越难,雪糕为何在夏天进入寒冬?》
2.有品研究所《从88元跌到3.5元,得罪消费者的钟薛高,命悬一线》
3.绿松鼠《“陈货”待出清,雪糕冰淇淋今年“开柜”有点难》
2024-11
282024-11
282024-11
282024-11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