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命悬一线!
2022-11-16

|

2455
电影圈内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华谊出品,必属精品”,不过曾经的无限风光,并不能掩盖如今的艰难处境,在连续亏损的业绩下,华谊兄弟也走上了裁员求生的道路。

日前,“华谊兄弟宣布裁员”话题冲上了热搜,引起网友对这家影视巨头的关注。

华谊兄弟裁员:亏损超63亿元

近些年来,围绕在华谊兄弟身上的,是亏损,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忠军(王中军)、王忠磊(王中磊)频繁的股权质押,是爆款难再现。直到裁员,华谊兄弟又将跟并肩战斗的伙伴说再见。


6374b95bd78d8.jpg

据了解,在10月27日晚,华谊兄弟就发布《关于公司宣发业务及人员调整的通知》,宣布公司将调整宣发业务模式,精简宣发团队。
公司表示,之所以做出这项调整,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反思与自省内部的业务与组织活力,审视运营管理效率并做出改变。华谊兄弟称,由于疫情影响、经济放缓、盈利能力受阻等,公司已经经历了连续多个财年的缓慢增长乃至负增长。
“公众公司发这样的裁员公告,是非常少见的。华谊兄弟走到今天,疫情是巨大的打击,但企业本身的战略布局、业务布局以及人才布局也存在一定缺陷。出现困境不可怕,最关键的就是能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启动应急备案,从而在业务的创新上保持领先。”看到华谊兄弟的裁员《通知》,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同时,公司三季度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华谊兄弟营业收入3.66亿元,同比减少61.6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为-2.6亿元,同比减少144.66%。
事实上,早在2018年,华谊兄弟就显现出了危机,2018年至2021年,华谊兄弟总营收分别为38.14亿元、22.44亿元、15亿元、13.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85亿元、-40.4亿元、-10.75亿元、-2.26亿元。4年间,华谊兄弟累计亏损超过63亿元。
目前,华谊兄弟市值已经从最高点的接近900亿元萎缩到65亿元。


6374b97e4e0dc.png

铁打的华谊,流水的明星



1993年,当时的广电部门宣布了10条对中国电影行业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从此以后,电影制片厂可以拿着电影直接面向市场进行发行放映,周星驰、成龙等香港艺人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进入到内地大银幕上。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华谊兄弟为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凭借鲜活幽默的风格,迅速抢占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市场。
华谊兄弟原本是一家广告公司,1997年,机缘巧合下参与投资了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掀起全民观影潮。


6374b9a0983c6.jpg

有了第一次的合作成功,双方又趁热打铁拍了《一声叹息》和《大腕》也都大获成功,王中军两兄弟眉开眼笑的同时也对冯小刚更加看重。
2000年,华谊兄弟将被称为“内地第一经纪人”的王京花招入麾下,顺带也将王京花麾下众多艺人带到了华谊,其中就包括范冰冰、李冰冰、任泉、佟大为等一线艺人。
从这一年开始,华谊兄弟电影有冯小刚、艺人经纪有王京花,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短短几年就成为影视行业龙头老大。
2004年,冯小刚和华谊合约期满,自以为翅膀长硬的冯小刚选择了自立门户,和张国立成立了一家新的影视公司。但折腾了几年,才发现影视投资这行并不那么好干,又回到了华谊的怀抱中。但这一趟也没白折腾,回归后的冯小刚身家倍涨,还争取到了3%的华谊股份。
2005年,王京花在与华谊兄弟合约期满之后,带领陈道明、夏雨、刘嘉玲等几十个艺人跳槽,几乎将华谊兄弟艺人挖空。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京花出走后不久,华谊兄弟推出艺人工作室的经营模式,工作室自负盈亏,并对公司的收益负责,加剧了公司和艺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少艺人在有了一定实力后,纷纷选择自立门户,其中包含华谊一手捧红的范冰冰、李冰冰、黄晓明、周迅等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之后,有七十多位艺人从华谊兄弟出走。
虽然王中军嘴上说着“华谊缺了谁都可以”,但对于冯小刚,他的评价则是“冯小刚一咳嗽,华谊就感冒。”而冯小刚也不负众望,在众多艺人出走的同时,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以一部《集结号》大戏,帮助华谊重新站稳。


6374b9c718a22.jpg


2009年,华谊兄弟顺利完成上市计划,成为“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此时,冯小刚转身就将3%的股份套现2亿多元。这次套现之后,冯小刚并未像之前一样借此离开,因为此时的华谊兄弟风头正劲。
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危机已经悄然来临。2012年,华谊兄弟斥巨资支持冯小刚拍摄了灾难片《1942》,本以为会收获好成绩,结果票房惨淡。第二年,华谊的金牌监制陈国富离职,当天公司市值就凭空蒸发8个亿。

6374b9ee86ce8.jpg


与此同时,双冰、黄晓明、邓超等艺人相继离开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此时的华谊手里只剩下冯小刚这张王牌。王中军深知公司想继续发展,必须狠狠套牢冯小刚。
终于,在2015年,华谊兄弟决定以超过10亿元天价收购“空壳”公司的方式,将冯小刚牢牢绑定住。可也就在这一年,冯小刚也开始走下坡路,拍的电影票房也不再大卖。2016年,因为《我不是潘金莲》票房扑街,冯小刚还和万达公子王思聪在微博公开互怼,指责万达排片太少。
之后,不服输的冯小刚,把希望全部押在了《手机2》上,不曾想,这一次却惹上了大麻烦。


“查税风暴”后,千亿市值成泡影



2018年,曾经因《手机》这部电影饱受困扰的崔永元,因为电影《手机2》再次开拍,终于怒了。开始“拳打冯小刚、手撕范冰冰”,让华谊兄弟股票硬生生接连吃了好几个跌停板,这让华谊措手不及。

6374ba159b2df.jpg


此后,事件持续发酵,明星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等一系列问题被曝光。“阴阳合同”事件也在整个影视行业牵起了自查自纠的风潮。
冯小刚在此事件发生后选择回避,范冰冰也在补交8.8亿元税款后被踢出娱乐圈,《手机2》被冰封。
这一年,华谊录得200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高达11.69亿元。


6374ba349eb18.png


实际上,早在“查税风暴”爆发前,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薛元奎就对华谊兄弟近些年疯狂购并案例提出“市梦率”的预警。在分析其上市近十年财报后,他对直言,“从主营业务来看,华谊兄弟已变成一家很平庸的公司。”
首先是资金方面的危机。
“我最近卖掉了一批艺术品换回现金,来解决公司流动性问题。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么都可以卖掉,卖画没有什么丢人的。”
在2019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五届夏季高峰会上,王中军首次针对公司资金紧张问题对外袒露心迹。此前,他曾在《酌见》中对俞敏洪坦言,他在遭遇银行关键时刻逼债时,往往有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谊兄弟在2018年上半年账面资金已经开始紧张。“资本市场回落,多部电影票房不佳,导致公司流动资金困难。王中军只好忍痛卖画,四处求银行贷款,还请了朋友帮忙。”翻开华谊的财报,可以看到,公司2018年亏损额度高达11.82亿元,营收同比下滑1000.40%。
据知情人称,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王中军一方面从平安银行等四家银行获得33亿元综合授信,另一方面向阿里影业附属公司借款7亿元。此外,现金流的压力也让王中军开始陷入质押股权的魔圈。
截至目前,王中军在华谊兄弟的持股数量为3.98亿股,其中质押的股份为3.86亿股,冻结的股份为4.1万股,两者合计占比高达97%。而华谊兄弟另一个掌门人王忠磊的股票质押比例也已经接近100%。由此可见,华谊兄弟的账面流动资金有多么捉襟见肘。


6374ba53bd332.jpg

图片来源:华谊兄弟公告截图


此外,根据数据显示,从2021年底至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忠军、王忠磊两兄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票已接近30次。
其次,一些“不合乎常理”的并购,也在一步步把华谊拖入财务泥潭。
在行业人士看来,过去十几年时间,华谊兄弟能从一家小规模影视公司发展成一家影视娱乐巨头,最关键的法宝就是并购。
根据财报分析,上市之后华谊兄弟全资、控股或参股公司的数量与日俱增。2009年,华谊兄弟全资或控股公司家数仅有6家,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87家,再到2018年成为117家。由此可知,并购构成了华谊兄弟自上市以来的主基调。
大量并购让华谊兄弟规模迅速扩大,但也导致公司管理效率下降。根据华谊兄弟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5.5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84.40亿元,增长了33.23倍;同时,大量并购也导致巨额商誉高悬头顶。
2018年也是华谊兄弟上市以来首次迎来亏损的一年,对此华谊兄弟解释称,主要是商誉计提导致。而实际上,华谊兄弟巨额商誉产生,主要源自于两笔颇有争议的收购案。
第一笔是收购东阳浩瀚。2015年,华谊兄弟斥资7.56亿元收购东阳浩瀚70%股权。值得玩味的是,在收购消息传出前一天,这家公司刚刚成立。而公司的核心资产则是2015年大火的几位艺人:杨颖(Angelababy)、冯绍峰、李晨。
第二笔是收购东阳美拉。2015年,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70%股份,在收购前两个月东阳美拉刚刚成立,被收购时账面亏损达0.55亿元。这次入股,更像是一次华谊和冯小刚的深度绑定。
在专业人士看来,以高溢价的方式收购成立仅仅一天的东阳浩瀚,并将所支付的溢价列入商誉资产,这不符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另外,东阳美拉作为一家净资产负值的公司被华谊兄弟超高估值收购,也引起了市场广泛质疑。
华谊兄弟用资本绑定明星,收获了巨额商誉,业绩落得一地鸡毛,股价跌得一塌糊涂,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广大股民。


命悬一线



在影视圈内,华谊兄弟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
早在2014年,王中军就高调提出了“去电影化”战略。当时的华谊可以说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王中军已经不满足仅在影视圈折腾了。为此,华谊兄弟重组内部组织架构,建立了影视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三大事业群。王中军希望在最快时间内把华谊的“三驾马车”拉出来,并放出豪言:打造中国版的迪士尼。
也正是“去电影化”的战略,被业内视为是华谊兄弟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分水岭。“丢了主业,华谊帝国大厦的基础开始动摇。”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首先是,三驾马车中的其他两驾(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前期投资巨大,但业绩贡献却很小,短期内无法承担营收重担。
在“去电影化”的战略下,王中军希望将华谊兄弟影视业务+艺人经纪的业务模型,升级成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等业务为代表的影视娱乐板块,以电影公社、文化城、主题公园等业务为代表的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以及以游戏、新媒体、粉丝社区、在线发行业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娱乐板块。

6374ba7f348ae.jpg

华谊兄弟影视小镇 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然而,华谊兄弟实景娱乐项目投资巨大,营收贡献却很小。根据其之前的财报显示,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分别占营业收入的93.99%、1.35%、3.84%,这反映了华谊兄弟的主营收益仍在影视板块,其他两大板块没有贡献太大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华谊兄弟开始陆续出售旗下的实景娱乐板块资产,来回笼资金。
其次,在华谊“去电影化”的同时,同行们开始发力,最终使华谊消失在了热门档期中。
界面新闻梳理了自2011年以来,所有华谊兄弟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以进入当年票房前十名为标准,评价华谊电影的业内地位。
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华谊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进入前十名的几率非常高。其中《西游降魔篇》是当年的票房冠军。但是自从2014年开始,华谊兄弟的电影事业急转而下。即便是斩获了多项大奖的《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也仅为4.82亿元,当年排名29名。
正当华谊兄弟徘徊不前的时候,竞争对手们却风头正劲。光线传媒一部《大圣归来》打开市场,此后,《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推出让国漫电影成为光线的特色标签。而博纳则开始深耕主旋律,陆续推出《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几乎每一步都是爆款,累计票房超百亿。2014年,光线传媒首次超越华谊成为年度民营电影公司票房冠军,华谊市场占有率跌出三甲,之后几年更是一跌再跌。
事实上,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再到国庆档,华谊兄弟已经彻底消失在了热门档期里。2022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出品或参与出品的《反贪风暴5》《穿过寒冬拥抱你》以及《月球陨落》等影片已上映,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票房成绩17.22亿元,但未出现提升力较大的爆款,这个累计成绩也不及今年目前国产影片top3的单片总票房。

6374ba97c7519.jpg

来源:猫眼电影


“去电影化,绝对不是不拍电影。”在2020年初的公开采访时,当被问到连续三年缺席春节档时,王中军说。
回过神来的王中军终于明白,影视行业才是他的救命稻草。
但此时因为疫情的影响,影视行业已经走到了下行之时,华谊兄弟更是亏损超63亿元。在这样的困境下,不得不收缩业务,甚至精简员工。
如今,围绕在曾经“影视一哥”身上的话题仅剩股价下跌、债务压力缠身、业绩寒冬、股东减持、裁员等负面消息,华谊的这条船上也不再是群星荟萃,而是只剩下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他们能否带领华谊走出泥潭,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