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8日,国家公务员局宣布,原定于12月初开考的国考延期了。紧接着,北京市考、上海市考、山东省考也陆续宣布延期。
这让不少卷在考公考编中的考生百感交集,与此同时,考生背后的公考培训机构龙头——中公教育,也再次引发关注。
这两年,中公教育本就一直在走下坡路,2021年亏了23.7亿,2022年前三季度亏了8.23亿元,两年亏了32亿元。
来源:百度股市通
这时候,中公教育“不过包退”的保过协议班,也让它陷入了“退费风波”。前不久,中公教育已出现卖楼偿付学费的情况。
此外,中公教育的股价表现也不乐观,截至目前,其市值距离最高点已缩水近90%。
在此情况下,国考的延期是否会让中公教育的亏损进一步扩大?已取得“退钱困难户”名号的它,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中公教育的商业模式离不开“保过协议班”五个字,简单来说,就是不过包退。
这种方式一经发明,让中公教育尝到了好一阵的甜头:
不仅在公考领域迅速吸纳考生,抢占了大量市场,还在2019年2月成功登录A股,2021年公司市值飙升至2600亿元,坐稳了行业龙头的宝座。
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也风光无限。
2020年,李永新以910亿元的身价登顶“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榜首,超过了自己北大的师兄俞敏洪和张邦鑫。
2021年,他的身价已涨到1400多亿,稳居胡润富豪榜第19位。
春风得意之下,他想到了回馈母校。2021年3月,他为北大捐款10亿元,成为北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在这之前,他已经给北大捐了1亿多。
当时的他还在捐款仪式上放下豪言,“将来第一个100亿元也要捐给北大。”
但是,李永新可能没想到,市场变换如此之快。
“双减政策”的突然降临,让新东方、好未来等一众教育企业遭受重创,同属教育板块的中公教育也受到波及。
具体表现为,其股价在2021年3月到达顶点后,一路下跌,截至12月2日,中公教育股价报5.01元/股,市值为308.99亿元,距离最高点2600亿元已缩水近90%。
业绩不佳背后,是中公教育的“保过协议班”作用失效,甚至开始反弹,令其陷入退费危机。
2020年前后,疫情到来,许多企业开始过冬,就业形势变得严峻。
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求一个“铁饭碗”,考公、考编赛道愈发拥挤,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比例屡创新高。
比如说2021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这一岗位,报考比为20602:1。
也就是说,为了一个岗位,两万多个人争得头破血流。
竞争的激烈,意味着相较从前,会有更多人落榜,反映到中公教育的“保过协议班”上,便是会有更多人选择退费。
数据显示,2019至2020年,中公教育退费率分别为44.14%和46.54%,到了2021年,其退费率已达到68.46%。
采用学员贷模式的退费率则更高,根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其退费率分别为 68.46%和73.06%,到2021年已飙升到82.94%。
然而中公却拿不出这么多钱,甚至频频因为拖欠考生的费用登上微博热搜,在黑猫平台上,相关投诉超80000条。
今年3月,中公教育因“贷款培训,不过退款”事件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
8月24日,深交所公告显示,因未按照关联交易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披义务,对中公教育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对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董事兼总经理王振东、董事石磊、财务总监罗雪、董事会秘书桂红植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
因此,中公教育有了“退钱困难户”的名号。
中公教育的退费,就算有心也无力。
公司202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账上流动负债高达65.3亿元,其中,有47.3亿元是合同负债,主要为协议班的培训预收费。
此外,截至9月30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5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9.75亿元减少约76.86%,资产负债率也达到了87.04%。
这意味着,在连续亏损和巨额短期负债压力之下,中公教育采取了合同大量违约等方式来缓解现金流压力。
就在11月14日,有消息称,中公教育或将通过卖楼的方式来给学员退费。
这也难怪有人调侃道,现在你让中公退费,中公只能卖楼了。
到现在,还有无数学员在等着中公的退费,但省考和国考的延期,不仅会影响公司收入确认,还进一步增加了国考协议班学员退费时间的未知性。
学员们等到退费大约不成问题,只是日子被无限期往后推迟。目前看来,许多学员并不能接受这种延期,不过中公教育或许不用怕。
毕竟,当催促还钱声愈大,中公可以选择多卖几栋楼。
2024-12
272024-12
262024-12
262024-1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