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2024-11-16

|

2073

经济实力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地理位置优越,属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市地区经济规模和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8万亿元,排名与上年相同,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3位,单一城市第2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较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20.0万元,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14.9:84.8,第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是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万亿元,同比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0.2:14.2:85.6,当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63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不过消费市场略有疲软,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6.3亿元,同比下降1.6%

北京市各区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心城区,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2023年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GDP别为11020.2亿元、8387.2亿元和6002.7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通州区、石景山区和大兴区GDP亦超过千亿元。从增速看,2023年仅东城区GDP增速较2022年小幅回落,其余各区均有所提升,其中平谷区以9.6%增速领先,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市第一;大兴区GDP增速为-3.8%,受医药行业影响,大兴区连续两年增速为负值。2024年上半年度,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GDP分别为5754.7亿元、4108.7亿元和2909.9亿元,仍处于领先地位。

财政实力

北京市财政实力和自给能力均较强,2023年,随着一系列稳预期促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81.10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税收占比86.67%,财政收入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不过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受土地市场行情影响,有一定下降,2023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0.31亿元,同比下降5.26%。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给率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7.54%77.10%2024年上半年度,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1.6亿元,同比增长3.1%,当期北京市加快土地供应进度,土地收入增长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幅增长50.2%1123.0亿元。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税收基础相对较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63.49亿元、548.92亿元和452.68亿元;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超过百亿元;从增速来看,大多数区域财力恢复增长,当年仅怀柔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负值。从基金收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3年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基金收入处于100-250亿元之间,其余区域基金收入不超过百亿元。当年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平谷区和丰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2024年上半年度,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超过朝阳区,跃居全市首位,顺义区超过东城区升至第四位,当期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顺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25.33亿元、309.35亿元、242.85亿元和106.67亿元。

债务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持续增长,不过由于政府债券发行量缩减,政府债务增速趋缓,2021-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8770.68亿元、10565.33亿元和11376.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65%20.46%7.67%,依托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整体债务负担可控。

下辖区中,2023年末东城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小幅缩减,其余各区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海淀区、大兴区和朝阳区债务增量较高,分别较2022年末增加187.78亿元、152.51亿元和152.03亿元。从绝对值看,2023年末丰台区、大兴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居前三位,分别为1382.85亿元、1315.09亿元和1063.37亿元。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怀柔区、丰台区和延庆区政府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

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分布于市本级、西城区、昌平区和大兴区,2023年发债规模分别为130.6亿元、95.0亿元、71.0亿元和58.7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余额1335.64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17位,其中市本级、西城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城投债余额合计占比约87%;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下辖区中,大兴区、昌平区和平谷区城投债务负担相对较重。

一、北京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北京市经济实力分析

北京市是我国首都,第三产业发达,全市支柱产业多元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2023年北京市总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当年GDP增速较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3位,单一城市第2位,排名与上年相同,人均GDP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过消费市场略有疲软。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高质量建设发展。

北京市是我国首都,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北京市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17%,下辖16个行政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万人,城镇化率为87.8%。

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市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区域内交通发达。截至2023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2433.2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11.1公里,增加14.8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25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7公里。年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条,较上年末持平,运营线路长度836公里,增加38.7公里,全年客运总量34.5亿人次,增长52.6%;2023年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5287.92万人次和3941.08万人次,分别排名全国第3位和第11位。

北京市旅游业发达,拥有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恭王府景区、颐和园、香山等文化和旅游景点,此外2021年9月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2022年2月北京市举办冬奥会,进一步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受益于旅游行业回暖,2023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2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0.2%;实现旅游总收入5849.7亿元,增长1.3倍。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清华、北大等众多知名学府,“211”院校、“985”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校数量在全国占比靠前。

从政策环境来看,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北京市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升级,产业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转移,而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同时计划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9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通州。近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同时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两翼”格局加快构建。虽然短期内产业转型升级会对北京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缓解其人口压力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规模来看,2021-202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10万亿元、4.16万亿元和4.38万亿元,近三年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3位;从单一城市经济规模看,北京市位居第2位,仅低于上海市。近三年北京市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8%、0.7%和5.2%,受客观因素影响, 2022年北京市GDP增速明显偏低,2023年总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此外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人口压力,2021-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188.6万人、2184.3万人和2185.8万人,在北京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将低端产业迁往郊区乃至迁往周边城市的背景下,2017-202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六连降”,合计减少11.1万人,仅2023年人口小幅净流入,但仍低于2021年水平;按常住人口计算,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0万元,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67385000c6ba4.jpg6738500b68f5a.jpg

从经济结构来看,从90年代起北京市就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2:14.9:84.8,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近年来,北京市在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北京市工业经历了从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向以汽车、电子、医药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现代工业结构。近年来积极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工业生产止跌回升,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4%,装备、电力、汽车行业贡献突出。

北京市第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是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1万亿元,增长6.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是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当年全市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8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北京市打造智慧城市,实施“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截至2023年末累计建成5G基站10.7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投资方面,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北京市投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下降1.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2%,快于全部投资11.3个百分点。

2023年北京市消费市场企稳回升,当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在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增长14.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2.7亿元,增长4.8%。不过进出口受内需走弱、外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增速大幅回落,当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36466.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增速下降了19.4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0466.3亿元,与上年持平;出口6000.1亿元,增长2.0%。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62.0亿元,同比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0.2:14.2:85.6,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当期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63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增长19.5%和18.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布局。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2%,制造业投资增长44.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5%。2024年以来,消费市场略有疲软,当期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6.3亿元,同比下降1.6%。

(二)北京市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平衡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经济回稳向好,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回升,不过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受土地市场行情影响仍小幅下滑。2024年上半年度,北京市税收收入保持增长,当期北京市加快土地供应进度,土地收入增长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幅增长。

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财力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2021-2023年综合财力[1]分别为9788.05亿元、9576.55亿元和9928.73亿元。

2021-2023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932.31亿元、5714.36亿元和6181.10亿元,规模保持在全国第六位,同比分别增长8.18%、-3.67%和8.17%,2022年呈现负增长,主要受经济下行、落实减税降费、实施减量发展等因素影响;2023年随着经济回稳向好,市区两级合力加强财源建设,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回升。同期税收收入分别为5164.64亿元、4867.07亿元和5357.09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分别为87.06%、85.17%和86.67%,财政收入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近三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7205.12亿元、7469.15亿元和7921.25亿元,其中刚性支出占比分别为53.75%、55.30%和51.86%;同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82.33%、76.51%和77.54%。

673850186fe19.jpg67385020b52a5.jpg

补助收入方面,2021-2023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分别为1144.54亿元、1628.68亿元和1630.54亿元,中央给予的补助收入规模较大且相对稳定。

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看,2021-2023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2705.73亿元、2227.46亿元和2110.3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在90%以上,近三年基金收入虽持续缩减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考虑到北京市人口集聚能力和产业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将维持较大规模。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分别为3462.81亿元、2642.10亿元和2737.06亿元,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8.14%、84.31%和77.10%。

从市本级财政来看,2021-2023年北京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302.75亿元、3150.87亿元和3380.94亿元,呈现波动性,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分别为55.67%、55.14%和54.70%,税收占比维持在85%以上。同期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892.50亿元、738.24亿元和689.70亿元。近三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110.00%、98.74%和101.10%,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2.77%、82.99%和135.71%,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好。

2024年上半年度,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1.6亿元,增长3.1%,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5.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6.2%,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好水平。同期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23.0亿元,增长50.2%,增幅较高主要系北京市加快土地供应进度,土地收入增长带动。当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6.43%和98.63%。
二、下辖各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下辖16个行政区,可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

北京市四大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较大,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共同组成了北京的中心城六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区。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首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和“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也是面向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主要功能是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聚集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一主指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两轴是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是指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和房山新城,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点地区,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一区是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的大氧吧,是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从产业布局来看,北京整体形成“北研创、南制造”的产业格局和地区分工。西北片区以海淀区和昌平区为主,其中海淀区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集聚度也很高。昌平区则是北京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主阵地,该产业也是昌平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东北片区的顺义区以顺义机场为中心,布局空港工业区、汽车生产制造基地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中心城区的朝阳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则主要发展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国际金融等产业。南部片区以大兴区和经开区为主,其中经开区高端制造产业链丰富且完整,京东方、中芯国际等大型企业以及奔驰、通用、拜耳等跨国企业集聚;大兴区布局的高端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6738502e56fb7.jpg


(一)下辖各区经济实力分析

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心城区,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2022-2023年海淀区GDP持续破万亿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的行政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2023年分别实现GDP 8387.2亿元、6002.7亿元和3574.3亿元,分列第二至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GDP规模相近,均略超2000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石景山区和大兴区GDP规模亦超过千亿元。从增速看,平谷区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市第一;而大兴区受医药行业影响,连续两年增速为负值。

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分工。2023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北京市各区生产总值总额的比例约为79%,是北京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区,区域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近年来海淀区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22-2023年海淀区生产总值持续破万亿元,是继上海市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GDP突破万亿的行政区,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5%。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为海淀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等产业。海淀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区内科研力量、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信息、科研成果等高度密集;海淀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此外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旅游景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2023年朝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7.2亿元,排名各区第二。朝阳区是北京市的经济强区,具备以金融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区;拥有国贸、华贸、环球三大金融中心。此外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聚集了近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

西城区和东城区构成首都功能核心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002.7亿元和3574.3亿元,排名第三和第四,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中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辖区内三级以上中央单位525家,其中副部级以上单位90家。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5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项,占北京市的27%;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6项,占全市30%;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99项。

中心城六区中的丰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是打造首都南部地区发展高地,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是南中轴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区、河西地区。2023年丰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7.5亿元,位列北京16区中第六位。中心城六区中经济规模相对较弱的石景山区,经过了重工业调整期,逐步向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转型。目前石景山区持续推进中关村石景山园、北京保险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8亿元。

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也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区域,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亦庄、顺义、昌平、大兴和房山五个平原新城的产业承载能力。其中顺义区,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也是首都重点平原新城、中心城区适宜功能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创新型产业集群。2023年顺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3.6亿元,排名各区第五。

大兴区立足生物医药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做大做优做专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此外2019年9月正式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配套建设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北京市50平方公里、河北省100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以航空枢纽和航空服务保障为两大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补充的“1+2+2”临空产业发展体系。2023年大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1.1亿元,近三年大兴区GDP增速波动较大,分别为56.4%、-28.0%和-3.8%,2021年由于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实现大规模量产拉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实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和2023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下降幅度较大。

昌平区是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等优势主导产业,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4.6亿元,排名各区第七位。通州区是面向京津冀的门户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2015年7月,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州区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2019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进一步带动通州区人口流入及经济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北京市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城市副中心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文化旅游新窗口。2023年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3.6亿元。

房山区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靠后。房山区是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聚焦良乡高教园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谷建设。

近年来,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着力改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北京城南地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之随着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城市副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等利好事宜落地,城市发展新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生态涵养区作为北京市生态资源的保障区是市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的主体区域,产业以生态型产业为主。2023年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82.6亿元、451.6亿元、374.0亿元、281.1亿元和224.1亿元,相对偏小,居于16区后五位。

从增速看,2023年仅东城区GDP增速较2022年小幅回落,其余各区均有所提升。2023年大兴区GDP增速仍为负值,其余区域GDP增速处于4.5%-9.6%区间,其中平谷区、延庆区、石景山区、顺义区、怀柔区、丰台区、昌平区、海淀区、西城区和朝阳区增速高于全市水平(5.2%),平谷区2022年和2023年GDP增速分别为7.9%和9.6%,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市第一,主要系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

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2023年各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57%以上。中心城六区三产发达,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90%以上,丰台区、石景山区分别为85.7%和89.1%。城市发展新区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高,房山区、通州区和昌平区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41.5%、35.9%和34.3%。

北京市16区中,2023年末常住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区有4个,分别是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在100-200万人之间的区有5个,分别是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房山区和西城区;其他区域常住人口规模均在71万人以下。当年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密云区和延庆区人口有一定流出。

2023年北京市人均GDP为20.0万元,按GDP/年末常住人口计算,西城区和东城区对其拉动作用明显,二者人均GDP分别为54.62万元和50.84万元;海淀区和朝阳区以35.26万元和24.34万元排名第三和第四;其他区域人均GDP均未超过全市水平,石景山区、顺义区、怀柔区、丰台区和平谷区人均GDP分别为19.06万元、16.61万元、10.97万元、10.88万元和9.90万元;其余各区人均GDP不超过7.5万元,其中大兴区以5.73万元垫底,受GDP下滑影响,大兴区也是2023年唯一人均GDP下降的区域。

北京市经济内生动力强劲,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看,各区消费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投资、消费、出口规模在全市均处于绝对优势。

消费方面,朝阳区和海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领先,2023年分别为3355.5亿元和2849.6亿元,此外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规模亦超过千亿元;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规模相对较小,处于109-183亿元之间。从增速看,当年仅石景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滑17.30%,其余15区均为正增长,增速区间为1.70%-12.20%,且增速较2022年有所提升。

67385059c2b1c.jpg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落实减量发展战略、不可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低速增长,2021-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4.9%、3.6%和4.9%。其中各区情况差异较大,2023年平谷区、丰台区、西城区和顺义区增速较快,分别为40.10%、19.60%、12.20%和10.30%;通州区、东城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增速为负值。

67385065aa422.jpg

房地产市场方面,在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北京作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表现出一定韧性。2023年,北京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2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811.1万平方米,增长9.3%;当年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5822.8亿元,同比增长3.4%;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0.4%。从各区域[2]看,2023年平谷区、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海淀区和密云区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为负值,丰台区、朝阳区、顺义区、昌平区、东城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和石景山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从销售面积看,2023年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12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朝阳区、昌平区、丰台区、房山区、顺义区和大兴区商品房销售面积相对较大,处于100-152万平方米之间,合计占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的69.04%;从增速看,当年西城区、朝阳区、怀柔区、丰台区、昌平区、顺义区、密云区和东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超过10%,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分别为9.30%和0.6%,其余区域负增长。

6738507349a67.jpg

进出口方面,2023年朝阳区以1.61万亿元进出口额稳居全市第一,海淀区和东城区进出口额分别为3224.57亿元和2061.60亿元,规模也相对较高;其余各区进出口额较小。

2024年上半年度[3],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GDP分别为5754.7亿元、4108.7亿元和2909.9亿元,仍处于领先地位;从增速看,昌平区、海淀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平谷区、西城区和大兴区GDP增速超过全市水平(5.4%)。当期大多数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仅平谷区、西城区、石景山区、东城区和门头沟区增速为正值;从绝对值看,朝阳区和海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614.2亿元和1351.2亿元,远超其他区域。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化仍较大,不过大部分区域增速较2023年明显上升,其中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顺义区、东城区增速较高,超过10%,延庆区和怀柔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值。

(二)下辖各区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税收基础相对较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63.49亿元、548.92亿元和452.68亿元,规模优势明显;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超过百亿元;从增速来看,大多数区域财力恢复增长,当年仅怀柔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负值。2024年上半年度,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超过朝阳区,跃居全市首位,顺义区超过东城区升至第四位,当期西城区、房山区、怀柔区、昌平区和东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负值。

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较大。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产业多元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发达,纳税主体丰富,税收基础相对较好,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63.49亿元、548.92亿元和452.68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超过百亿元,分别为200.50亿元、174.97亿元、155.79亿元、148.66亿元和105.10亿元;房山区、通州区和石景山区处于80-97亿元之间;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42.49亿元、41.31亿元、40.17亿元、30.55亿元和25.13亿元,处于末五位。从增速来看,2023年大部分区域财力恢复增长,其中平谷区、丰台区、朝阳区和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高,分别为46.29%、13.22%、12.02%和11.91%,当年仅怀柔区和门头沟区呈现负增长。

673850806800f.jpg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北京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尚可,2023年税收占比在45%-94%区间,其中城六区及门头沟区、平谷区税收比例超过80%,通州区、密云区、顺义区和怀柔区税收比例在76%-79%之间,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和延庆区税收比例分别为67.43%、62.57%、51.11%和45.20%,相对偏低。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看,各区之间财政平衡能力分化较大,2023年西城区和朝阳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超过100%,分别为107.69%和102.87%,财政自给能力强,海淀区和东城区以75.58%和68.61%居第三和第四;顺义区、昌平区和丰台区财政自给率处于53%-60%之间;石景山区和大兴区分别为48.77%和43.10%,其余各区域均低于37%,财政平衡能力相对偏弱。

6738508cbd6ae.jpg

2024年上半年度,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超过朝阳区,跃居全市首位,顺义区超过东城区升至第四位,当期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顺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25.33亿元、309.35亿元、242.85亿元和106.67亿元,居前四位;东城区、丰台区和昌平区规模相近,处于91-98亿元之间;生态涵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处于后五位,均不超过27亿元。从增速看,当期西城区、房山区、怀柔区、昌平区和东城区五区增速为负值,其余区域增速在0.3%-13.4%之间,其中石景山区和平谷区增速较高,超过10%。

2.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近三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面积和总价呈现波动,2023年大兴区(含经开区)、平谷区、昌平区、房山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相对较大,土地出让金主要由丰台区、大兴区、昌平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和海淀区贡献。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相对较高。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3年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平谷区和丰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

土地市场方面, 2021-2023年北京市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707.77万平方米、487.92万平方米和590.54万平方米,总成交价分别为2344.79亿元、1776.35亿元和2031.69亿元,土地出让面积和成交总价均呈现波动。从各区情况来看,2023年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土地出让面积和金额分别为144.65万平方米和364.57亿元,出让面积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出让金额居各区第二位;平谷区、昌平区、房山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规模分别为98.31万平方米、65.78万平方米、58.91万平方米和53.64万平方米,亦相对较高;当年门头沟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无土地出让;从出让金额看,主要由丰台区、大兴区、昌平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和海淀区贡献,上述七区土地出让额合计占比87.4%。从出让均价看,2023年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土地出让均价分别为8.84万元/平方米、8.55万元/平方米、7.98万元/平方米、6.34万元/平方米、4.08万元/平方米和4.07万元/平方米,处于相对高位。

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持续下滑,不过规模总体仍较大,主要由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贡献,2023年朝阳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242.45亿元和209.40亿元,大兴区、昌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规模处于100-200亿元之间。从增速看,当年各区增速分化较大,东城区、平谷区、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和延庆区正增长,且增速较高,均超过17%;其余区域增速为负值。

67385099e7c3d.jpg

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总体较好,但各区之间差异较大,2023年东城区、平谷区和房山区基金自给率超过100%,此外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顺义区亦超过全市水平(77.10%);当年西城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基金自给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9.29%、29.55%和23.20%,有一定收支平衡压力。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3年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平谷区和丰台区该比率超过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首都功能核心区地方财力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较低,东城区和西城区该比率仅为7.15%和0.39%。

673850a70f46a.jpg
三、北京市及下辖各区债务状况分析

(一)北京市债务状况分析

近三年北京市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为债务偿付提供了较高保障,债务风险可控。

债务限额方面,2021-2023年北京市政府债务限额分别为11277.40亿元、12202.40亿元和12879.30亿元,持续增长,其中专项债务限额占比超过70%。2024年全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26亿元(包括一般债务168亿元和专项债务958亿元),新增债务限额的分配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

673850b3e21e7.jpg

债务余额方面,2021-2023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8770.68亿元、10565.33亿元和11376.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65%20.46%7.67%,由于北京市推动“全域无隐债”试点任务,发行了大量特殊再融资债券2021-2022年政府债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随着北京市隐性债务全部清零,2023年增速趋缓。2023年末北京市债务余额与债务限额的比例为88.33%,较上年末上升1.74个百分点,不过仍有一定举债空间。

673850c25c8b3.jpg

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1-2023年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147.85%184.89%184.05%,在全国31个省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排序,2023年末北京市该比率仅高于深圳市、上海市和宁波市,总体看,北京市政府债务规模适中、风险可控。

673850d05433b.jpg

从债务类型来看,北京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2459.82亿元和8916.26亿元,占比分别为21.26%和78.38%,以专项债务为主。从地方政府层级来看,2023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中市本级2272.38亿元,区级9103.70亿元,占比分别为19.98%和80.02%,主要分布在区级。从资金来源看,发行政府债券为债务主要资金来源。从债务资金的投向看,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如土地储备、市政建设、交通运输设施、保障房、高速公路、机场等。

近三年北京市发行政府债券规模持续缩减,2023年以来以新增债券为主。政府债券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2025-2027年是其偿债高峰。

2021-2023年,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为3294亿元、2932亿元和1713亿元,持续缩减。由于北京市加快推进“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2021年和2022年发行债券以特殊再融资债券[4]为主;随着隐债清零任务完成,2023年转为以新增债券为主,2023年包括新增债券1117亿元和再融资债券596亿元。从类型看,以专项债券为主,2023年包括一般债券374亿元和专项债券133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76亿元,包括1077亿元新增债券及999亿元再融资债券。

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存量余额为12293.99亿元,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到期期限看,2025-2027年是其偿债高峰,到期规模分别为2218.97亿元、2024.89亿元和1939.00亿元。

673850de1263c.jpg

(二)下辖各区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末东城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小幅缩减,其余各区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海淀区、大兴区和朝阳区债务增量较高。从绝对值看,当年末丰台区、大兴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居前三位,均超过千亿元。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怀柔区、丰台区和延庆区政府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

债务限额方面,2023年东城区和石景山区政府债务限额小幅下调,其他区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朝阳区、海淀区和大兴区限额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182.38亿元、179.35亿元和170.14亿元,其他区域调增规模不超过96亿元。从绝对规模看,大兴区、丰台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限额超过千亿元,分别为1441.78亿元、1390.21亿元和1335.96亿元,海淀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和房山区依序次之,处于609-915亿元之间;西城区政府债务限额为80.14亿元,规模最小。

从政府债务余额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债务余额相对偏高,2023年末丰台区、大兴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1382.85亿元、1315.09亿元和1063.37亿元;海淀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532-886亿元之间,处于中间水平;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余额处于80-378亿元之间。从规模变动看,当年末仅东城区和房山区余额小幅缩减,其余各区正增长,其中海淀区、大兴区和朝阳区增加规模较大,增量分别为187.78亿元、152.51亿元和152.03亿元。

从举债空间来看,2023年末仅通州区、房山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与政府债务限额的比例低于90%,分别为87.78%、87.42%、82.42%和79.60%;其余各区该比例均超过91%,其中西城区、怀柔区、平谷区和丰台区该比例超过99%,额度基本用尽。

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2023年末大兴区、怀柔区、丰台区和延庆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51倍、8.88倍、8.88倍和8.08倍,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其次为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房山区和密云区,该比率处于5.31-7.46倍之间;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偿债压力较轻,当年末政府债务余额能够被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所覆盖。与2022年比率相比,大兴区和门头沟区分别同比上升了1.38倍和1.14倍,政府债务负担有所加重,平谷区该比率下降了1.62倍。

673850ee7c3e8.jpg

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分布于市本级、西城区、昌平区和大兴区,20249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合计占全市城投债余额的比例约87%;房山区、石景山区、顺义区、朝阳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昌平区和平谷区城投债务负担相对较重。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310.20亿元、451.90亿元和406.25亿元,发债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同期北京市城投债净融资额分别为70.38亿元、215.25亿元和36.62亿元,保持净流入。从各区情况看,市本级、西城区、昌平区和大兴区发债规模较高,2023年分别为130.60亿元、95.00亿元、71.00亿元和58.70亿元,合计占总发行额的78.62%。

673850fb0a6dc.jpg

从城投债存续规模看,截至2024年9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数量145支,存续余额1335.64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17位。从各区情况看,当期末房山区、石景山区、顺义区、朝阳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债券。市本级、西城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债券余额相对较大,分别为397.00亿元、414.44亿元、178.50亿元和170.10亿元,占总余额的比例分别为29.72%、31.03%、13.36%和12.74%。其余各区余额占比不超过4%。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昌平区和平谷区该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0倍、1.14倍和1.06倍。其次为西城区和延庆区,该比率分别为0.92倍和0.72倍;其余各区该比率在0.35倍以下。

6738510918e86.jpg

北京市城投债到期需偿还债务额分布较为均匀,集中偿付压力可控。2024年10-12月、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和2029年需偿付的金额分别为44.00亿元、157.43亿元、189.56亿元、286.40亿元、 260.60亿元和234.65亿元。

6738511540ef0.jpg

2023年末北京市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占全市总带息债务的比例约40%,下辖区中西城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海淀区带息债务规模较大。2023年末大兴区、西城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和延庆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在1.06-3.01倍之间,其余区域该比率均小于0.5倍。整体看,北京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尚可。

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看,根据Wind统计数据,北京市2024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3148.70亿元,较上年同期末增加206.49亿元;与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0.51倍,处于较低水平,与上年同期末持平,居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27位。

67385121e4f54.jpg

北京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市本级、西城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海淀区,2023年末分别为1278.89亿元、859.13亿元、316.82亿元、236.28亿元和159.46亿元,占比分别为40.62%、27.29%、10.06%、7.50%和5.06%。其余各区2023年末带息债务规模均低于75亿元。以北京市各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大兴区、西城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和延庆区2023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01倍、1.90倍、1.59倍、1.41倍、1.15倍和1.06倍;其余区域该比率均小于0.50倍。整体看,北京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尚可。

67385134607f9.jpg

[1] 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收入。

[2] 2023年石景山区商品房销售面积根据当年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去其他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所得。

[3] 2024年上半年度,东城区、通州区和房山区GDP及通州区、房山区GDP增速数据缺失。

[4] 2021年和2022年北京市发行新增债券分别为998亿元和938亿元,再融资债券分别为2296亿元和1994亿元(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其中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分别为1921.1亿元和153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