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语
2025年2月27日。
小米雷军当了一小时中国首富。
2015年1月21日。
当时中国首富,碧桂园BOSS杨带领莫斌等一众高管,到访小米总部雷军办公室。
那天,46岁的雷军创办小米手机刚3年3个月,他意气风发对前首富说:
如果不受限制,我可以把房价砍到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这位“价格屠夫”的财富密码,不仅藏在手机、汽车和智能家居里,更藏着一把悬在房地产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1
雷军的房价狂想
早在2014年。
雷军当着郁亮王健林一群地产大佬的面,抛出惊世骇俗的“小米盖房论”:
让购房者众筹买地、按需定制户型、剔除中间商赚差价,最终让房价回归“地价+钢筋水泥+税”的裸成本。
彼时郁亮被问得哑口无言。
王健林嗤之以鼻:“房地产毛利率才20%,互联网能革谁的命?”
但十年后的今天,当楼市库存堆积如山、房企排队破产时,人们猛然发现——
雷军当年的狂想,正在成为行业最锋利的解剖刀。
就像手机行业被小米用性价比颠覆一样,房地产也需要一场这样的革命。
当开发商还在研究“满装交付”,雷军似乎已在10年前就看透了楼市本质——
房子不过是另一类“手机”,需要一场“性价比革命”。
02
小米模式的价格屠戳
2013年9月,小米手机3开抢,当时我也热血澎湃参与,可惜没抢到。
那年小米手机又卖爆了。
我们分析小米的崛起史,发现其实就是一部“价格屠戮史”。
比如,小米手机,它的配置对标苹果,而价格砍半。
2013年苹果5S售价5999元,而小米3是1999元起;2024年小米15Ultra以12GB+256GB版本6999元的价格,对标同配置iPhone16的12999元。
又如小米汽车,SU7性能对标保时捷,而售价仅为后者的六分之一。
2024年推出的小米SU7Max版,起售价25.99万,而保时捷TaycanTurboS起价超150万。
这套“硬件不赚钱、生态补血”的玩法,在房地产领域同样致命:
若按照雷军的小米模式开发,减去地价成本,房价比周边二手房低40%以上。
哪怕开发房子不值钱,他通过全屋智能化家居如智能门锁、家电租赁等增值服务,也可以实现盈利,收益率达8%。
这就是小米帝国期望中的模式,便宜不是偷工减料,便宜是大规模下的高效能,还有就是经营品牌,足够庞大的群体支撑,说文明一点是口碑效应,说直白一点就是培养一大批脑残粉。
当开发商还在算容积率,雷军的小米模式已在算用户终身价值。
这就是“马车夫对战特斯拉”的既视感。
03
“偏执狂”盖房子
我们知道,2025年的中国楼市,正遭遇三重绞杀。
首先是库存堰塞湖。
当前,7.5亿㎡待售面积,9000万套空置房,足够3亿人居住。
比如东北某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建商品房空置率超40%,房价较峰值跌去60%。
其次,是接盘侠断层。
从人口结构来看,90后比80后少3100万,00后购房意愿下降50%。
深圳某中介透露,00后客户看房时必问“周边充电桩覆盖率”。
再次,是消费降级。
年轻人宁愿花30万改装房车,也不愿背上30年房贷。
成都某房车营地数据显示,周末入住率达90%,用户多为“数字游民”。
显然,传统药方已然失效。
降首付、放开限购等800余项政策刺激下,楼市仍如“陷入流沙的骆驼”。
而雷军的解法绝对更狠,因为在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房地产价值链条:
一是去金融化。
比如,彻底剔除投机属性,房子回归“居住工具”本质,房产证明确标注“10年内不得转售”。
二智能化。
通过连接全屋智能设备,让房子像手机一样“越用越增值”。
比如北京某智慧社区,业主通过系统报修,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小时。
当开发商还在为“保交楼”焦头烂额,小米已谋划用AI眼镜操控智能家居。
这哪是盖房子?
分明是在造“可居住的智能手机”!
当“房住不炒”遇上“小米不赚”,政策与市场的角力,终将倒向更符合国运的一方。
毕竟,年轻人需要的是住得起的好房子,不是炒不动的钢筋水泥。
当最后一波炒房客在库存洪流中溺亡,
当最后一座鬼城在AI眼镜里化作数据尘埃,
我们终将醒悟——
干掉房地产的从来不是政策,而是那些坚持“利润不超5%”的偏执狂。
记住:
在性价比的战场上,没有泡沫能够幸存!
2025-04
302025-04
302025-04
302025-0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