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成都?
2025-04-03

|

680

文/易静

最近三年,超过156万青年人才跨越山海,奔赴蓉城创新创业就业。

 

年轻人们为什么选择成都?答案或许就藏在兴隆湖的波光里。有人说,成都很像湖上的天鹅,水面之上看似优雅闲适,水面之下却在使劲不停划。正是这种“不停划”的精神,让成都的巴适安逸与拼搏进取相得益彰,也成为了这座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

67ee4f89d5cef.jpg

成都东郊记忆

 

成都,这座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实已经连续六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仅2024年就吸引超过50万青年人才。从曾经的“少不入川”到如今的“少必入川”,成都早已迎来新一轮蜕变。

 

当世界面孔涌入千年古城

三年前,当俄罗斯姑娘Nina独自踏上成都的那一刻,她在心里惊呼,和家乡伊热夫斯克相比,眼前的这座城市可太大了。

 

到望平街的街头走一走,选一家推窗可见锦江的茶馆,坐进竹编的椅子里,再来上一杯盖碗茶……如今的Nina在当地朋友们的热情陪伴下,早已没了当初跨文化带来的不适,甚至耳濡目染成了半个“成都通”。

 

去年底,成都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后,Nina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纷纷邀请家乡的朋友到成都感受年味。春节期间,成都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200.7%。

67ee500bcee16.jpg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办理入境手续的外国游客

 

在得知俄罗斯公民组团赴华旅游可免签入境后,Nina也盛情邀请了她的朋友们来体验一把成都的魅力。她的俄罗斯朋友们和她感叹,“在成都生活太方便了!”的确,下了飞机就能看到各种双语标识,在双机场、宽窄巷子、太古里商圈等有8个支付便利化示范点位,安装了2435台外卡POS机,外国游客可以直接外卡支付和取现,即使没有注册微信、支付宝,也不耽误“买买买”。

 

Nina在西南交通大学读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她已经坚定地计划留在成都就业,正在留意合适的工作机会,“生活在成都,我觉得安心又舒适,希望能在这里从事和传媒有关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67ee501929086.jpg

在成都留学的Nina(中)

 

Nina的家人也很支持她,虽然隔得远,但见上一面并不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每天都有对开的直飞航班,飞行时间只需8小时。这种便利,也得益于成都的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地位。作为中国“航空第三城”,成都年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8700万人次。

 

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全球文化的交汇、碰撞与融合。往来穿梭的世界面孔,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 。

 

超前的想法在成都落地生根

“‘一人一电脑、企业租用云服务器’的传统模式导致了惊人的资源浪费,我们正引领一场类似电网革命的基础设施重构……”在天羽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羽蜂”)的办公室里,创始人林亮用10分钟向成都市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领导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听了很兴奋’,这说明他一下就理解了我在干什么,后来可以说是举全力在扶持我们企业的成长。”对林亮来说,自己超前的想法能够被认可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67ee502730296.jpg

林亮在锦江区的一次项目路演

 

林亮本人是牛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伦敦大学计算机硕士,曾在英国从事了十余年的大型分布式系统相关工作。那时,他就萌生了开发智能算网的念头。“我知道技术发展方向肯定是这么走的,但我当时不清楚产业是怎么样的”,看见未来并不意味着抵达未来,为了走通中间的路径,林亮选择了回国创业。

 

作为一家高成长企业,天羽蜂入选了锦江区“白鹭计划”。锦江区高成长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直接拉了微信群,“相当于每个局的负责人,通过各个维度贴身服务公司的成长。”除此之外,中心还组织天羽蜂与有算力需求的企业开展供需对话沙龙,直接帮助牵线搭桥、拓宽市场。

67ee50332d9d9.jpg

成都锦江经开区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在“科技集群”百强榜排位升至第23位,连续6年上升。排名跃升背后,是成都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和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视。

 

接下来,“天羽蜂智能算网平台”会正式面向市场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开放注册的算力“电网”平台,也将成为成都市“首发经济”的代表之一。

 

从超前想法到落地生根,天羽蜂的故事是成都创新创业的缩影,“有需必应、无事不扰”也成为许多企业家口中反复提及的营商环境密码。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扎根成都、投资兴业。成都各类经营主体已超过395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蓉城温度托举青年立业第一步

回忆起2020年毕业前夕找工作时的那段经历,汪椿皓仍觉得无比幸运,因为他那份即将走出校园的不安情绪被成都稳稳接住了。在投递的全国众多高校中,位于成都的西南石油大学是唯一一所专业负责人亲自打电话回复的学校,“当时就觉得心里有底了”。

67ee5042a03b9.jpg

汪椿皓和学生讨论学术

 

汪椿皓最初觉得自己选择成都是一腔孤勇,“来成都可以说是只身在他乡,整座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入职西南石油大学后,他惊讶地发现“成都人骨子里实在是太热情了”——大到科研立项,小到配钥匙,每件事都有教研室的同事积极帮忙。此外,人才落户、租房补贴、青年教师立项资助等政策也让汪椿皓感受到了实打实的支持。

 

成都的热情让汪椿皓顺利迈好了立业第一步,“成都不是我的家乡,但我相信这里却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异乡人实现职业理想的主场。”

 

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汪椿皓后来被引进至天府永兴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如今,他所在的团队正与一家企业合作研究如何将竹废料转化为零碳氢能。“我非常有干劲,真的想要把这个东西做成”,汪椿皓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67ee504dcff21.jpg

成都兴隆湖畔科创生态岛

 

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地年轻人会在找工作时优先考虑成都。去年11月,成都登顶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综合排名榜首,在爱才友好度和用才友好度两个一级指标中也位居第一。许多人像汪椿皓一样来到成都、爱上成都、留在成都,不知不觉间将他乡变故乡。

为给求职者提供便利,成都还在全域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驿站”,为在成都求职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大学生(部分驿站放宽至专科)提供免费短期住宿,求职毕业生仅凭面试通知就可以申请,单次最长7天,累计最长30天。

 

从落户到住房,再到就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一系列切实保障。汪椿皓在工作后根据相关政策,以优惠价格买了一套房,给自己安了家。周末去博物馆或者动物园等,他还能凭借人才政策免费参观。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汪椿皓的回答简单又干脆,“我应该是不想离开成都了。” 这片人才友好的土地,早已成为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探索人生理想的沃土。

 

家庭生活与职业前景双向奔赴

“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去上班,早午饭外卖对付一下,回到家至少都是晚上九十点了。”作为一名四川人,Danna(英文名)曾在超一线城市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她萌发了换一种生活的想法。

 

“你知道累了一天走出办公室,结果发现天还亮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那些工作日错过的黄昏,Danna在成都重新看到了。吃完晚饭陪孩子去小区玩,感受着天边的光线一点点暗下去,于Danna而言,两座城市生活中细微的不同,幸福感的差异却是巨大的。

67ee505b68a37.jpg

Danna和女儿

 

在成都,Danna入职的东方正火是成都地标项目东郊记忆的运营方。工业管道、大烟囱、老式绿皮火车车厢,再搭配上时尚潮流的街头涂鸦、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和Livehouse,东郊记忆早已成了潮流青年的打卡胜地。

 

回成都前,Danna本以为会经历一段过渡期。但她很快发现,“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成都的文化消费和超一线城市基本可以做到无缝衔接。其实,Danna的体验绝非个例。成都已经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23年起就跻身“万亿消费城市”,其中情绪消费、体验消费已经成为主要诉求。

 

回成都后,Danna一家感觉很幸福。一方面,生活成本大幅下降,就拿租房来说,用更低的租金能租到一个面积更大并且带大花园的房子,可以在家里打羽毛球甚至踢足球,“简直就是梦中情房”。另一方面,成都同行业就业环境远超预期,而且他们更看重平台和行业的前景,相信自己在超一线城市吸收的养分依旧能在这里发挥作用。

67ee5068817e5.jpg

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

 

事实证明,Danna的判断是正确的。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占GDP的1/8。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创产业更是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成都规上数字文创企业680余家,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六大核心产业总营收超3800亿元。

 

“在成都,你可以和城市共同成长,而不再是被城市推着向前。”或许每一位从超一线城市来到成都的人,都会对Danna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让城市与个人双向奔赴,书写下人与城互融共生的幸福新范式。

67ee507903b0d.jpg

成都市民在天府绿道骑行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成都千年积淀的历史底蕴,加上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成都,筑梦成都。青年人才和这座城市共同跃入时代的浪潮,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