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疯狂加关税:中国为捍卫粮食安全,又干了一件大事
2025-04-13

|

835

就在4月8日,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将在周三凌晨12:01起升至104%。


特朗普在此前威胁,如果中国不取消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他将把现有对华关税提高50%,也就是现在104%。


受此消息影响,中国的农业板块作为“压舱石”,逆势大涨。


其实对于美国的脱钩断链,中国早有准备,从2018开始,我们就已经加速国产替代、内外双循环、粮食安全等布局。


最近,中储粮集团又干了一件大事儿。


3月24日,三座9000吨级气膜粮仓在湖南成功完成仓体充气成型。单个气膜仓体高度达33米,直径24米,可储存粮食9000吨,比前代技术提升1500吨。


这是中国储粮仓技术的又一次迭代升级。


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了。


67fb10492944a.jpg


顾名思义,气膜粮仓就是靠充气完成粮仓仓体的粮仓,虽然高大,但也是空气撑起来的。


简单点说,跟在商场里看到的充气式儿童乐园基本原理相同。


粮仓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已有几千年,因为存放的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粮食,所以技术一直在迭代。


在气膜粮仓出现之前,我国的主流储备仓型从外形上看,多为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筒仓等。


从结构上看,传统粮仓无论仓型如何,多采用砖混结构,好一点的则是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


都是在尽可能增加储存容量的情况下,保证粮仓的稳定性。


67fb106688cd2.jpg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浅圆仓(内蒙呼和浩特)


在提高稳定性后,人们肯定是希望能延长粮食的储存时间,并且随时知道粮食的情况,所以后续对保温系统(维持低温)、通风系统和粮情检测设备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减少了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然而,由于传统粮仓自身固有的缺点,很多问题解决得并不彻底。


传统粮仓采用的保温材料一般是聚苯乙烯板、岩棉等这类有支撑作用又有一定保温隔热效果的材料,但这类材料仍然不如空气那么隔热,仓内温度受外界影响较大,缩短了粮食存储的有效期。


再就是传统技术的大型粮仓,因施工工艺限制,造成门窗、通风口等部位存在缝隙和孔洞,导致仓体密封性整体下降,湿气、空气甚至有害气体很容易进入仓内,缩短仓储时限。


粮仓在设计时,一般是要针对特定的储粮品种,对应其最佳储存条件进行设计上的优化,大米、小麦、玉米都不太一样,所以传统粮仓对不同品种的储粮需求适应性比较差。


传统粮仓,特别是大型粮仓,建造周期很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一旦建成,就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升级和改造。


67fb1075e8032.jpg

粮仓内部


持续探索下,气膜粮仓出现了。


气膜粮仓技术为我国首创,是目前最新的粮食仓储技术,“从0到1”地诞生在华夏大地。


有趣的是,气膜粮仓的诞生,来自中粮与中煤的技术跨界联姻。


2017年,一次央企创新成果展上,中煤集团的气膜储煤球仓吸引了粮食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目光。


67fb108530f1d.jpg

气膜储煤球仓


这种气密性好、保温隔热功能强的球仓,既然可以储煤,能不能用来储粮?


带着这样的探索,一场技术跨界就此开始。


不过,煤是煤,粮是粮,储存要求上还是大有区别。


为了满足粮食储存的特殊需求,中储粮的研究团队突破了20余项技术,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首创,成功研发出保温隔热、气密性能、防水防潮等方面都表现优异的气膜粮仓,为粮食储存提供了更安全、更稳定的储存环境。


2022年,全球首个架空“气膜粮仓”项目在四川成都新津建成。


67fb109623056.jpg

四座7500吨级的气膜粮仓(四川成都新津)


粮仓共四个,仓体高达36.1米,每个能储粮7500吨,可以满足7万人一年的口粮。


与传统粮仓相比,气密性至少提升两倍以上,后期运行能耗预计可节约三成以上。


67fb10a6e4b26.jpg


气膜粮仓,绝不仅仅是一个大气球。


因为要储存近万吨粮食,气膜粮仓还是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结构。


就像盖房子要先挖地基,气膜粮仓的第一步也是从地面开始。


工人们会在一片平整的空地上“画圈”——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个圆环形的厚实底座。


这个底座就像给粮仓套上一个“大戒指”,不仅能把整个建筑牢牢固定在地面,承受粮食堆放产生的巨大侧压力,还能防止雨水渗入。


67fb10cb6bd03.jpg

气膜粮仓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让底座更稳固,工人们会在地基里预埋一圈金属锚扣,这些锚扣未来会像“纽扣”一样把气膜的外衣紧紧扣在地面上。


气膜粮仓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外衣”——高强度的特殊塑料膜。


这种膜看似柔软,实际比帆布更坚韧,能扛得住狂风暴雨甚至冰雹。


在工厂里,技术人员会像裁缝一样,根据设计图纸把膜材裁剪成几十块“布料”,再用高温焊接机把这些布料无缝拼接成一件巨大的“连体衣”。


这件“外衣”会被小心翼翼地卷成一大卷,像地毯一样运到工地现场。


这些膜材在环形地基上,边缘用钢索和预埋的锚扣固定好,就可以充气了。


大功率吹风机持续向膜内吹气,原本皱巴巴的“塑料布”缓缓膨胀成半圆形的“大白馒头”。


充气过程也不是只管进气就行,需要智能系统控制,气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整个充气过程一般不到1小时。


67fb10f8329ce.jpg

施工中的气膜粮仓


这个步骤完成,就是新闻上说的“仓体充气成型”。


充气完成后,在膜材内部还要进行仓体保温层的喷涂,把聚氨酯泡沫涂上。


然后在保温层上绑扎钢筋,并进行混凝土喷射,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增强粮仓的承载能力。


至此,气膜粮仓的“硬装”算是基本完成。


粮食要想储存得好,还需要好几套系统,这是气膜粮仓的“软装”。


工人们会在底座周围安装智能风机,24小时调节内部气压和空气流通;仓内布满传感器,实时感知温度、湿度甚至虫害迹象,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启动除湿机、空调或熏蒸装置。


这些设备全部连接到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掌握粮仓实时的“健康状态”。


为了保护膜材提高储粮能力,工人们往往还会给粮仓更多额外保护。


在表面喷涂防晒涂层,不但有助于控温,还能防止紫外线把膜材晒老化;在顶部加装避雷针,保护粮仓及其智能系统的安全;在周围挖排水沟,防止暴雨浸泡地基。


67fb110951fe2.jpg

施工中的气膜粮仓


建成后的气膜粮仓要经过一系列严格测试才能装粮食。


工程师们会关闭所有设备,观察气压下降速度——如果漏气太快,则说明气密性不好,需要仔细检查每个接缝。


他们还会模拟一些极端天气,用高压水枪模拟暴雨,用鼓风机制造狂风,以此确认气膜粮仓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稳如泰山。


听上去有点复杂也科技感满满,但建造这样的一个粮仓其实很快速,两三周即可完工。


67fb111c5b3ac.jpg


对比传统粮仓,气膜粮仓的优势相当明显。


从建造过程来看,由于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复杂的施工工艺,气膜粮仓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一方面,材料成本主要集中在膜材和充气设备上,且施工过程简单,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投入。


另一方面,气膜粮仓的建造周期很短,比如开头提到的全国首座9000吨级气膜粮仓,充气成型过程仅用时33分钟,全部工程三周内即可搞定。


总账算下来,气膜仓库的建造成本能节省一半。


气膜粮仓不但建得快,而且还容易拆卸。


为适应不同的场地和储存种类的需求,气膜粮仓能够比较简单地拆卸和重建,怎么需要怎么来。


气膜粮仓属于一定程度上的一体成型,这种自带属性几乎免去了仓房维修改造的所有成本。


按10万吨储备规模算,省下的维修改造费用至少就有500万元。


在保温隔热、气密性、防水性极佳等方面,气膜粮仓优势也很明显。


从粮仓性能来看,聚氨酯泡沫层和PVDF膜材的传热系数仅为0.4403W/m²/K,比传统粮仓降低了70%,能有效减少外界温度变化对粮仓内粮食的影响,保持粮仓内恒温恒湿的环境,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储存。


67fb12e454fb4.jpg

测试数据


长期储存中用于调节仓内温度的整体能源消耗,也减少了超过70%。


气膜粮仓的膜材是坚固的高分子材料,本身带有绝佳的气密防水性,能够防止外界湿气、雨水等进入粮仓,避免粮食受潮发霉。


同时也减少害虫和鼠类的侵入,估算下来,粮食损失降低30%。


除了以上优点,气膜粮仓还能适应不同品种、不同特性的粮食储存需求。


不需要额外的软硬件改造,只需要通过调整内部的布局和设备配置参数,即可满足多种粮食的储存要求。


67fb12b996abb.jpg

气膜粮仓模型


此外,气膜粮仓内部不需要支撑,无梁无柱,空间利用率达100%,可实现完全无障碍运输及装卸作业,未来用机器人操作更加容易,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存和管理的效率。


气膜粮仓的优势,对于传统储粮技术简直是降维打击。


67fb1278deeeb.jpg


气膜粮仓的迭代建设,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


从产业上看,气膜粮仓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都低,技术复制又很容易,所以能很快多点开花,降低储存成本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国家层面看,气膜粮仓的意义更不平凡。


全球约有14%的粮食损失在从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包括采后、运输、贮存、加工等环节,损失的价值每年高达4000亿美元。


以我国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来看,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


减少损耗等于增产,事关我国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3年,我国实现连续19年粮食丰收年,连续8年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超出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20%,口粮自给安全。


67fb13121cea4.jpg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


尽管如此,国内仍会时不时冒出点谣言,鼓动民众囤积粮食。


这一方面是出于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惯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全球来看,粮食安全总体仍不乐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发布的《食物浪费指数报告2024》也指出,目前世界上仍有约7.83亿人遭受饥饿。


很多人会认为挨饿的人绝大多数都在非洲,离自己很远。


事实并非如此。


就是现在,我们的邻居日本正在闹米荒。


去年夏季过后,受极端高温导致大米歉收等影响,日本米价持续上涨。


很不凑巧的是,去年8月,日本气象部门发布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引发民众囤积大米,出现“米荒”。


这波米荒一直持续到现在,米价比一年前上涨九成。


67fb132945c9d.jpg

日本人搬空超市大米


殷鉴不远。


不是全世界没人饿肚子,而是我们恰好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能吃饱的国家。


我们能吃饱,得益于老百姓“民以食为天”的重农思想,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高瞻远瞩,得益于农业科技的一整套组合拳。


气膜粮仓为我国粮食储存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新选择,为捍卫粮食安全增加了一层护盾。


气膜粮仓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中国端稳饭碗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