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核心区人口将继续收缩
2025-09-11

|

735

68c29583bb17d.jpg

北京核心区的人口流失,已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从高校疏解到常住人口回流,从资源外溢到功能优化,这座城市的“瘦身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01

 THE WORLD TO COME  

8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行全面投用誓师大会。

8月30日,28个教学机构、4000余名硕士新生正式进驻。

而这只是开始——未来,人大中关村校区约2万名师生将陆续迁至通州。

人大不是个例。近年来,北京密集推动高校疏解:

  •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落户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现有5个校区全部腾退,实现“一校一址”;

  • 北方工业大学:延庆新城划拨96.75公顷土地建设新校区;

  • 首都体育学院:知春路、蓟门、凤凰岭三校区将整体迁至延庆,2028年投用。

据统计,2021年至今,北京已有25所高校被疏解——15所前往雄安,10所迁至京郊。

这些高校的外迁,不仅意味着数万师生离开核心区,更标志着北京“去中心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68c29607d61be.jpg

核心区将逐步“静下来”,更适合政务、文化、国际交往等功能的开展。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重新配置,留下的人将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核心区不再承担过多经济、教育、居住功能,而是聚焦“首都使命”。

如果你在核心区有房,不要指望房价暴涨,核心区房产将逐步回归居住属性;若自住,可享受更优质的环境;若投资,需谨慎评估收益。

如果你在核心区工作,关注单位外迁计划,提前规划通勤或居住调整;抓住疏解带来的新机会(如雄安、通州等地的岗位)。

如果你考虑落户北京,核心区门槛只会更高,郊区或新城成为更现实的选择;关注政策导向,顺势而为。

收缩,是为了更好地生长。

北京核心区的人口收缩,不是衰退,而是进化。它意味着这座城市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资源集中”转向“功能优化”。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与其焦虑变化,不如主动适应。城市的未来,永远属于那些看清方向、提前准备的人。


68c295e8eaa83.jpg

02

 THE WORLD TO COME  

2015-2024年,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下降204.3万。而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核心区人口规模将继续严控。

到2035年,城六区人口很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再减少300-400万,最终维持在700-800万左右。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人口,或将控制在100-120万人。

68c296223eae8.jpg

为什么核心区人口必须收缩?

破解“大城市病”:人口过度集中带来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城市运行效率。疏解是唯一出路。

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非核心功能必须外溢。高校、医院、批发市场等陆续外迁,是为核心功能“腾空间”。

响应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加剧,自然人口增长放缓;高房价、高成本逼退年轻群体;二三线城市崛起,人口回流成趋势。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通过疏解带动通州、雄安、京郊等地发展,实现“多点开花”而非“一城独大”。

03

 THE WORLD TO COME  

收缩之后,核心区将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