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美博弈正在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转折点,不少人将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控的举动,视为中国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在这关键时刻,一连传来了3份捷报,中美之间的态势正在发生剧变。今天,戎评就和大家说说这件事。
这第一份捷报,就是懂王又缩了。
10月10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泄了一通后,没过两天,就出来放软话了,说自己和中方的关系很好,不想跟中方撕破脸,让市场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还辩解自己的做法,“只是想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中国”。
说真的,他上台后又是加关税、又是拉清单,对中国制造各种封禁、围剿,还下架中国的电子产品,这就叫“帮助”?戎评还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过他的话,还是让媒体听出了“认怂”的味道,认为他可能不会兑现加关税的承诺。
除了懂王之外,副总统万斯、财长贝森特、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都先后出面降温,都表示“100%的加征关税不一定会落地”。
相比于懂王的蛇鼠两端,中方的态度就要坚定多了。格里尔向媒体透露,他试图和中方通话,讨论一下所谓“关税威胁”,结果中方只读不回,而且还宣布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家美国子公司采取反制措施;这个态度,在戎评看来,就有点像“不准你投降”的味道,中方显然是想乘胜追击,扩大自己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中美态势。
第二份捷报,来自矿产资源领域。
据中国矿产资源报的报道,中方与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的谈判取得了关键突破。必和必拓接受了中方的条件,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部分铁矿石交易的结算。这是全球大宗商品结算,从美元主导转向多元结算的重要信号。
这次必和必拓之所以同意接受人民币,主要是因为它严重依赖中国市场,而且中国正在实现铁矿石的多元化进口,为了避免“美国大豆”的命运降临在自己身上,必和必拓也只能放下架子,向中国妥协。
这次谈判,同时也是中国的一次“小试牛刀”,用来验证集中采购模式,对西方跨国公司施压的效果,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很不错。这表明咱们对自己的“全产业链议价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信,而且在某些关键大宗商品的国际交易中,人民币的说话分量明显增强了,甚至有人提出,美国豆农可以考虑以“接受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来换取中国继续进口美国大豆。
第三条捷报是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又扩员了!
吉尔吉斯斯坦的埃尔迪克银行(Eldik Bank)成功接入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这是中亚地区首家加入CIPS的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进一步向中亚扩展。日前,埃尔迪克银行的管理委员会主席乌兰别克·诺加耶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豪地表示,“接入CIPS,使得埃尔迪克银行获得中亚地区人民币交易枢纽的地位”。
目前全球有119个国家接入了CIPS,能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机构,不仅打破了SWIFT系统的长期垄断地位,也成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神经网络”。
除了这三条捷报之外,戎评还注意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亮眼的表现:据国际支付机构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在境外发行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债券;中国也与更多的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安排,强化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的可用性;部分国家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组合,以求分散美元风险。
在戎评看来,人民币近期的活跃表现,证明它正在从以前的边缘货币,正在走向世界货币的核心圈。能够取得这些突破,自然就离不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底层实力。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是多个产业链的汇聚地。很多中间品、零部件、原材料最终要在中国落地、加工、再出口;这种“中间关节”角色,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
这种中心地位,带来两个关键杠杆:一是“规模议价权”,二是“结算便利性”。
规模议价权是指中国的需求具有集中性、体量巨大。很多时候,中国市场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很多大宗商品供应商,没有理由完全拒绝中方提出的规则要求。正因如此,中国才有能力在结算、合同条款、付款方式上施压。
结算便利性是指很多商品最终在中国加工、变现、销售,用人民币连通成本链条具有天然优势。换句话说,中国用什么货币结算,就决定了中间环节汇率风险、转换成本、支付通道等多个环节是否顺畅。人民币在国内链条可以畅通无阻,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优势。
此外,中国还在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清算体系、金融市场深度、货币互换网络建设上持续投入,此刻也开始显现出边际回报。
再加上美国政府越来越依赖美元制裁,越来越多国家看到“被美元绑架”的风险,而人民币的稳定性、中国政策的确定性,完全可以成为替代美元的选项,吸引力自然不断上升。
与人民币一步步走强的趋势相比,美元最近的表现颇为尴尬。
戎评注意到:在特朗普最初抛出关税威胁潮的时候,美元指数就曾跌破99 点。美国内部政策信号不一致、财政赤字扩大、外部压力增强,这些因素都在削弱外界对美元的信心支撑。
前几天,柬埔寨中央银行的行长谢丝蕾(Serey Chea),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坦承,“去美元”是长期目标。她的态度很具有代表性,在一些新兴国家眼里,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是一种战略安全考量,而且这种趋势,不再是局部现象,而是逐渐渗透进各类国际交易、储备策略、跨境金融安排之中。
或许有网友要问了,人民币国际地位上升、美元影响力削弱,最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戎评认为,人民币和美元之间,不只是货币战争这么简单,它们本身就是深层地缘格局重塑的一部分。
首先就整体趋势来看,世界将会从“美元时代”的单极结构,向多极或“美元+若干重要货币”并存的模式转变。人民币、欧元,或者其他可能的新兴货币,都在谋求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其次,一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不愿完全依赖美元体系,转而探索人民币或其它货币的使用,既是为了对冲风险,也是想争取更加灵活自主的空间。
再者,各国金融主权的意识正在增强,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对自己的金融和结算体系、资产配置拥有主导权,而不是在美元的体制里受制于人,人民币作为“可选择性替代”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
戎评认为,这样的改变,正在促成中国的角色转变。
以前咱们是“世界工厂”、只能被动承接外部影响,以后我们要输出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制度和规则,主动影响整个世界和全球供应链,这次咱们出台的稀土出口管控措施,引入了“域外管辖”和“穿透管辖”的概念,就是这种趋势的最佳例证。
咱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为了更好地捍卫自身利益;美元国际地位下降,并不是咱们一手造成的,而是华盛顿的那帮大老爷们自己作的,戎评有句话,挺适合当下的局势:感谢同行们的衬托啊!

来源:戎评说策微信公众号
2025-10
182025-10
182025-10
182025-1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