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1
最近,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表的文章流出,引起全网的议论。
任正非在文章里说:
“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三到五年内都不可能好转,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虽然任正非每年都说困难时期到了,但今年的用词格外严肃,再加上半年来大家对经济衰退的感受,这篇文章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危机真的来了。
这是个老掉牙的词,别说美国大萧条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了,就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也经历过至少4次经济危机。
但有个问题是,现在35岁以下的人,要么没有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要么因为年纪小,对经济危机的感受不深。
那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经济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么解决的。
2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经过20余年的敌视,开始走向缓和。
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从美苏夹缝中求生存,向“联美抗苏”转型,而在经济上,经周总理提出、毛主席同意的“四三方案”开始上马。
关于“四三方案”,我们在《中国工业三十年》里说过,即投资43亿美元,引进欧美国家的轻工业体系,包括化纤、石化、化肥等26个项目,从1972年开始兴建,最迟到1983年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后来中国经济腾飞,“四三方案”是有大功的。
但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四三方案”改变了中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却也消耗了大量的财政积累。
在1974年,引进项目的计划仅仅执行了2年,中国就背上100亿人民币的财政赤字,而那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也只有800亿。
沉重的财政压力,成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继任的华主席。
新领导人执政,本应该以静为主,让引进的轻工业项目安稳落地,然而新领导人求治心切,推出更大规模的“八二方案”,原计划投资65亿美元继续引进项目,到1978年的时候,经过报项目和下指标,投资计划扩大到180亿美元。
同年,政府各部门就和外国签订了22个项目的合同,价值78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年底最后10天签订的。
第二年,谷牧副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欧洲,各国都对中国的投资感兴趣。
法国总统说:“听说你们要搞大项目,我们很愿意做贡献,给我们10个项目行不行?”联邦德国的州长说:“如果需要贷款的话,我们随时可以提供50亿美元。”
看起来前景很美好,但问题是,中国政府制定了庞大的引进计划,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
以1978年为例,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78亿美元,财政收入1100亿左右,而赤字已经攀升到近300亿。
所以“八二方案”的引进计划,注定是失败的,当时的人称为“洋跃进”,研究中国的费正清也看的很明白,评价说中国的目标不切实际,签订的合同肯定要取消,上马的项目肯定要烂尾。
总而言之,后续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已经花了的钱就白花了,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
而且由于建国以来的“高积累低消费”,导致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很苦,1978年12月以后,政府开始提供大量的福利和补贴,包括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环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贫困地区免税等等。
这些福利补贴发下去,让中央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
政府没钱了,但该管的事情还得管。
那时的财政制度是,中央政府向全国统一收税,然后再向各级分配资金,现在中央政府没钱了,那么向各级分配资金的时候,自然是捉襟见肘。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四三方案”引进的轻工项目,人民公社可以购买化肥和拖拉机了,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增加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成本。
2025-04
302025-04
302025-04
302025-0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