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砸下关税大棒,中美两国商人“塌了同一片天”
2025-04-05

|

1153

3月28日,外贸老板霍强的手机忽然急促响起,从震动的屏幕上,他看到一位合作六七个年头的韩国客户的名字。“奇怪,平时都是文字沟通,今天是有什么急事?”他心想。从电话里,霍强明显听出这位老客户的焦虑:“美国关税让我们压力很大,你看能帮忙想想办法吗?”对方几乎没有寒暄,开门见山地提出请求。

霍强从事外贸行业已经15年了,他有10%左右的货物出口美国,而这位韩国客户,则是从他手里采购香水瓶、抽纸盒等小产品,再转卖美国市场。然而,3月以来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关税政策,搅乱了这原本平静的生意往来。

“你看能不能跟工厂协商,争取降降价?”霍强听到对方这句请求时,感到有点为难。这个合作,最早是霍强帮忙找工厂开模具,后续他只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为了拿下这个客户,当初工厂的价格也压到了很低水平。霍强当然不肯降价,但韩国客户也在电话里叫苦:如果重新找工厂开模,前期投入成本又会很高。后续能不能收回成本,完全是未知数……

“别着急,还没到火烧眉毛的时候。”霍强只能先安抚对方的情绪,答应他再想办法。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2日,特朗普无理挥舞起“对等关税”大棒,将全球60多个经济体卷入新一轮贸易风暴,再次将这些小贸易商们裹挟其中。

67f092425a4ed.jpg

在肆意加征的关税面前,没有赢家。中国生产工厂、外贸商与第三国中间商、远在美国的采购客户,都不得不在这场关税博弈中艰难腾挪:有人连夜重算成本展开价格拉锯战;有人更换产品规格和发货模式;也有人加速赶工,试图抢在关税落地前,寻求损失最小化。一位外贸老板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无论如何,加关税,最吃亏的就是做生意的人。”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公司巨头们,则在关税事件后迎来大跌。当地时间4月3日,美国股市收盘暴跌,三大股指均刷新近5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苹果跌超9%,亚马逊、Meta跌逾8%,英伟达跌超7%,特斯拉跌超5%。


01

价格拉锯战,谁来分摊成本?


“降价是不可能降价的。”霍强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能退让一步。

他清楚,现在关税政策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难题还有很多,如果这一单轻易降价,后续客户必然会变本加厉,利润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而且,他也担心,降价很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一旦质量不过关,后续的订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失去这个长期合作的客户,那样造成的损失只会更大。

见压价困难,韩国客户又提出了推出新款产品的想法。一般新款产品能有更高的利润空间,说不定能抵消一部分因关税增加带来的损失。霍强听完对方滔滔不绝的筹划,只回了一句:“5月见面详聊。”那时,关税政策落地,他们要想出共同应对之策。

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有客户找来商量降价,也有美国客户直接砍价5%。

那是一单酒店智能门锁的集采生意,采购金额约4万多美金,装满两个集装箱。美国客户提出双方共同承担增加的关税。单纯从利润角度衡量,5%的降价幅度并非不可接受。但是,出于同样的长远考虑,霍强还是果断拒绝了这一降价请求。

“如果不降价,我只能去找中国同行比对价格了。”客户试图施加压力,称自己已经找到了报价19美金的工厂。霍强的报价有22美金,这明显的价格差距,让有着丰富经验的霍强立刻意识到,这两款门锁的内部结构肯定不一样。他干脆把源头工厂推荐给客户,让对方自己去问询,果然,客户得到了同样的答复,只好暂时放弃了压价。

不是每个人都像霍强这样,有足够的底气和幸运。对于义乌一家饰品出口公司老板庞月来说,出口美国在她的业务中占比高达60%-70%,但由于关税等原因影响,这一比例粗略估计已下滑了一半。她不能不慎重处理美国客户的需求。

几天前,她刚刚与一位美国客户完成了最后一轮价格磨合。由于美国关税影响,客户担忧采购成本上升,希望她降价20%,这是她完全接受不了的幅度。

“房租、电费、材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涨,这样的价格,我完全没有利润空间了。”庞月试图与客户协商,“这样下去,我们就要做不下去了。”但如果不降价,客户就要撤单。和对方软磨硬泡许久,最后,原本20%的压价幅度,协商到了10%。这也意味着,她的利润将被压缩10%。

庞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除了关税的影响,乌克兰战争导致的局势不稳定、外国客户的消费降级,都让她的订单量急剧下滑。“今年,美国客户几乎没怎么下单,以往一个饰品款式可能下单100多对,如今只下一二十对。”她表示,公司在中东虽有少量业务,但美国市场至今仍未返单,还是让她时时挂心。询问美国客户时,得到的回复是:“生意不怎么好做。”

面对美国的老客户降价的要求,庞月也能理解:毕竟谁都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关税带来的成本抬高,可能会促使客户选择其他货源。但从她的角度,还是期望售价能够覆盖成本并稍有盈利。

67f09254d3827.jpg

义乌国际商贸城内部

与这种传统批发商不同,95后小意从事跨境电商行业三年,在亚马逊平台做美国站的服装和箱包等产品,客单价集中在20美元-40美元,她属于小型卖家,团队只有两人,年营业额大概有50万美元。

关税政策改变带来的冲击是非常直接的:在两个月前,特朗普一项只持续了数天的关税政策,就已经让她的业务量直线下跌。

当时特朗普在2月1日签署行政令,取消一项“小额豁免”条款,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不再能够免税运到美国,但2月7日,美国就对这项政策按下暂停键,因为美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检查海量包裹的系统,导致数百万包裹堆积在入境口岸。

取消“小额豁免”的消息,让她每单成本上涨了3美元-4美元。为了转移成本压力,她只能给产品售价加了4美元-5美元,结果第二天,原本一天能卖几单的商品,“直接不出单了”,而那些一天能卖二三十单的商品,也掉到了十单左右。还好几天后,这一政策就取消了。

但特朗普4月2日宣布了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取消“小额豁免”条款也即将重启。

小意简单算了一笔账,小包裹自发货模式(指卖家在收到客户订单后,直接从国内供应商或者仓库直接发货给国外顾客)的成本显著增加,如果叠加高额关税(如54%),总成本涨幅可能达每单8美元,是2月份涨价幅度的两倍。

她的商品利润率在30%到45%之间,如果不给商品加价,这意味着“利润都没有了”,但给商品加价,意味着订单将不得不下滑。


02

逐步调价、转移市场,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


庞月知道,是时候减少对美国贸易的依赖了。

她的客户,主要来源于到义乌商贸城采购的美国老客户,或者通过发图片做宣传吸引的新客户。目前形势一天一变,让她越来越担心,此前好不容易积累的客户,会渐渐流失,外贸业务受到影响,国内业务量又难以提升。

为了寻求更多客户,缓冲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她通过一些外贸平台更积极地拓展业务。她想,“即使美国客户后续无法持续合作,也不怕,‘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也会考虑在波兰、英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地的市场,积极拓展更多客户资源。”

外贸商已经行动起来,不少外贸厂家在网上分享自己加班加点赶工的视频,他们希望赶在关税政策落地之前,尽可能快地出货,减少损失。

小意还是专注于做美国站,在她刚入行时,就有前辈告诉她,美国站是竞争最激烈的站点,行业高手都集中在这里,这让她对这个站点充满兴趣。现在,她想到的应对措施是,10美元以下的小商品就不做了,因为这类低价商品只要稍一涨价消费者就能感知到,比如9.9美元的笔筒,涨到17.9美元,“谁还会买?很难搞了”。

67f0926307d94.jpg

小意集中做20美元到40美元的服装和箱包,这样能够有一定涨价的空间。小意吸取前一次涨价的经验,不再一次性上调价格,而是“先涨 1美元、2美元,逐步涨,观察市场反应再做应对,避免销量骤降。”

考虑到成本,小意提到,未来自己的模式可能需要从小包裹自发货模式,转向FBA模式(全称为Fulfillment By Amazon,指卖家将商品批量发送至亚马逊运营中心之后,由亚马逊负责帮助卖家存储商品)。“今天中午刚收到通知,每千克涨价2元人民币,平摊下来一个产品就没有涨价多少钱”。

但FBA模式也有一定的劣势——小包裹自发货模式比较灵活,顾客下一单,商家就发一单,但FBA模式下相当于需要卖家囤货,这也意味着需要商家有更强的选品能力和资金能力,“稍有不慎,便容易赌错”。


03

“中国产业链完整,依然有优势”


在新的关税政策面前,选择东南亚转移关税压力的方法也面临着困难。

义乌玩具出口商汪晴在上个月刚刚到越南、柬埔寨、泰国考察过。原本,出口美国业务占公司业务的40%。但最近关税政策加上淡季影响,来自美国的订单几乎濒临枯竭。于是,在合作外贸商的建议下,她考虑转战东南亚做出口贸易。

“觉得合适就准备去投资,但是具体的投资形式还没有考虑好。”她说。没想到,特朗普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一出,她也不用再费心考虑这个问题了。她身边不少同行都已经在东南亚投资,她感慨:“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不过,这最新的消息,反而让她看到了更多机会——越南工厂的成本优势被所谓的“对等关税”抵消了,柬埔寨49%的税率使其工业成本激增,而义乌同类商品反而获得价格竞争力。

“我觉得这还算是一个好消息。”汪晴说,如果东南亚不加关税,她收到的外贸订单,可能会越来越少。

67f092724ffee.jpg

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摊位

霍强也曾考虑过从东南亚转口到美国,但这个操作比较复杂,在当地找不到特别信任的人配合,而且东南亚的工厂稳定性较差,最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最近,他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布局的工厂都连夜关停,很庆幸自己的选择。

更多的时候,他不是把东南亚当跳板,而是积极开发当地市场。他最近正在印尼谈业务,当地有很多新建的酒店和公寓,市场潜力很大,他没几天就谈了十几个集装箱的订单。

在霍强看来,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主要是想促进本土的内循环,促进资本回流,减少对国外采购的依赖。最近,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霍强有些在墨西哥做纺织品贸易的朋友,直接不干了。但这些在海外寻求机会的商人仍然很乐观,有朋友对他说,“中国产业链很完整,这是最大的优势,就算加关税,美国也很难短时间内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其实,关税消息刚传出时,小意也焦虑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但现在,小意却不焦虑了。

“我感觉这个影响是暂时的,总觉得中国的卖家能克服过去”,小意说,她从业三年,见过非常多厉害的从业者,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疫情时发不了货,还有人以侵权的名义恶意索赔,对于商家来说,遇到一次要克服都不容易,“但这些人都克服了,供应链能力和运营灵活性都有,做销量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我相信大家总能想出意想不到的应对办法”。

(文中受访者霍强、庞月、汪晴、小意为化名。)